網站位置

漁亭老街:黟南曾經的“商業重鎮”

2018.05.05

      黟縣漁亭老街是徽州歷史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曾經有過桅帆林立、車水馬龍、商賈雲集的熱鬧場面。

 

      如今街上,沒有了過去的那種營生火爆的場面,但結合古村落改造、美麗鄉村、美麗社區的建設,正以它特有的形態和步驟,守護著歷史,寄望著未來。

 

      鹽街、鹽行和水埠頭

 

      跟著曾任漁亭鎮老社區居民隊隊長多年的劉福道來到漳河畔的鹽街。“鹽街是當時漁亭老街轉運、經營食鹽的街道,原來叫上豐鹽店街。”劉福道告訴記者,古時淮鹽、浙鹽從水路運至漁亭集散,主要銷往祁門、休寧的流口、汪村以及東至、石台、太平和贛東北地區。漁亭的漳河岸邊建有專用的鹽埠頭,沿街有眾多鹽行及儲鹽之棧房,故稱鹽街,全長約212米。主要鹽行有“福生”“文盛”“萬隆”“乾泰”等,其中最有特色的為“福生”和“乾泰”。鹽街當時曾設有打更樓,有專人負責值班,晝夜巡邏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你看,原來鹽都是從這邊運上岸,石板的背面都有鹽的結晶體。”在鹽街的一處階梯,劉福道指著石板告訴記者,鹽街最熱鬧是在民國23年左右,當時的鹽街還有“銀來、有富”等扁擔行,專門從事陸路、騾馬運輸和人力肩挑背馱,將食鹽運銷各地,另有“廣昌”“仲芳”兩家從事水路鹽船裝卸的腳力行。鹽街還有“永新”“義盛”油坊和“萬隆”米店。青陽人曹某經營的“永新”油坊,配有八台榨油機,照明油和食用油可分榨生產,素有江南第一油坊之稱。

 

      漁亭水埠碼頭,東行可通浙、滬、寧;西行可達祁門、安慶、景德鎮及九江,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譽。“食鹽、茶葉和布匹等日用品以及木竹製品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大都依靠水運。”劉福道說,歷史上有“船到漁亭,排到石山”之說,後因公路交通發展,漁(亭)屯(溪)河道停航。

 

      街道、店鋪和舊門樓

 

      鹽街上的住戶劉利華和老伴現在住的就是祖上傳下來的老房子,建於民國25年,說起家門口的鹽街,劉利華有說不完的話。“我當時還小,聽長輩說這條鹽街是販鹽的,過去沒有公路,都是靠水運。”在劉利華的記憶中,家門口的漳河上有很多運鹽的船,船是紅色的,一靠岸就有人將鹽背上岸。劉利華說,家隔壁原來是食鹽行,食鹽在這邊轉運,門口非常熱鬧。

 

      “當時的漁亭與江、浙、滬、寧、贛、閩、湘等地客商交往甚密,浙江的食鹽、江西的瓷器、蘇杭的絲綢、上海的棉布百貨,大多都是在漁亭卸船,由漁亭中轉運往各地。”劉福道告訴記者,漁亭街大小店鋪170餘家,分佈在鎮市的上半市鹽店街、正街、下街、大橋頭、大河街、小河街、裡街、河灘街等九條街道上。

 

      劉福道介紹說,裡街和鹽街相對,裡街左邊是正街,正街原來也是店鋪林立。正街6號的同德仁生意很好。當時,休寧的流口、鶴城、祁門鳧峰等地的村民都會到這裡購買藥材,生意紅火,開始有4名夥計,八十年代之後增加了2人。如今,同德仁店鋪已經倒塌,只剩下一座門樓,屋內雜草叢生。今年87歲的正街居民徐慶筠是一名退役老兵,就住在同德仁藥店旁邊,“原來同德仁藥店非常紅火,老街也非常熱鬧,光豆腐店都有13家。”徐慶筠說,自己在街上出生,他家裡原來也經營了一家布店。

 

      “魚亭津渡”達四方

 

      漁亭,古稱“魚亭”,唐時開發。因漁亭街區臨漳河而建,修有八處水埠碼頭。平日河中船隻首尾相接,碼頭裝卸繁忙,漁亭又有“魚埠”“魚亭津渡”之稱。

 

      漳河之水穿漁亭鎮而過,形成漁亭古航道,縱橫交錯的古道,使漁亭成為商品集散地。春茶夏汛、秋收冬藏和各地信徒到九華山、齊雲山“進香”季節,這裡更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清朝乾隆年間,戶部尚書曹文埴的《漁亭》詩作中雲:“水淺江路窮,岸窄市門對。石樑通往來,雲壑向互背。竹筏與松艙,停泊各分隊。論貨鹽米多,問途水陸會。此招舟子進,彼率擔夫退。老我成熟客,鳳者經已再。”這是對此地當年繁華景象的真實寫照。

 

      古時漁亭有45個行業,170餘家店鋪。漁亭街最為繁華地段是下街、正街、裡街和上豐鹽街(簡稱鹽街)。下街全長約108米,沿街有旅店、縫紉店、木匠店、竹匠店、燈籠店等;正街全長約166米,有著名的“同德仁”藥店、朱義和飲食店、旅館、豆腐店等;裡街地處漁亭街道腹地,全長約236米,街上有“元泰和”醬油、豆腐乾、豆腐魚,色香味濃,暢銷周邊,還有“義生”“慎昌”酒坊,“慎昌”的頂頂幹燒酒、漢高粱銷路最廣。而祁門鳧峰、休寧流口等地的茶葉往往在此集散,銷往各地。

 

      期待再譜新篇章

 

      就大多數徽州古街而言,漁亭街的保護還算可以。在裡街西頭,有一座拱形門坊,坊額上曾有一塊“七省通衢”的石碑。劉福道說,“七省通衢”這四個字為曹文埴所書,曹文埴乃歙縣雄村人,清乾隆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其子曹振鏞為清代三朝元老,他是當時黟縣西遞徽州六大首富之一胡學梓的親家。劉福道希望,“但願能恢復石碑,留住一些文化歷史。”劉福道家中的老房子是曾經的江西會館,目前不住人。他告訴記者,這幢古民居已有100多年歷史,當時漁亭老街還有湖北會館等其他的各地會館。“漁亭老街上原來基本都是大宅,許多都拆掉了,真的很可惜。”劉福道說,目前現存80幢左右的古民居,大部分未得到合理開發利用。

 

      1933年慈張公路通車,1957年漁亭至黟縣公路通車,1958年漁流公路修通,1982年皖贛鐵路穿經漁亭,2015年屯景高速公路穿漁亭而過,並在漁亭設有出入口。交通建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為漁亭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機遇。

 

      漁亭鎮已經成功申報成為千年古鎮、中國傳統古村落。漁亭鎮團結社區書記、主任黃志輝介紹,漁亭目前正在編團結志,保護傳承漁亭歷史文化,並積極爭取世行貸款專案2000多萬元的資金,結合古村落改造、美麗鄉村、美麗社區建設,對漁亭老街實施改造。2017年,鎮裡出臺了相關發展規劃,包括古碼頭恢復,通過招商引資打造特色精品民宿等。

 

      



 回新聞列表

TOP

Χ

此為外部連結, 即將離開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