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吳王時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陵園占地2萬餘畝。歷經 600多年,經歷多次兵亂,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二對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卻能神奇的保存完整。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主要是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明皇陵由於是皇親國契的身分,所以石像三十二對,其中麒麟、獅子、華表、馬與控馬者,虎、羊,文臣大官,武勳、內侍等等,都是成對對望,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其中還保留有皇陵碑,碑文文為朱元璋親撰,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條大螭,刻工精湛。碑文文字當中款款流露朱元璋的心聲,記述了他自己艱辛的身世,戎馬生涯和奪取大明江山的全過程,更闡明身為皇帝治理國家,昌運興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感情豐富令人動容,是明皇陵當中另一個珍貴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