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硯的原料紫金石,產於紫金山,也就是今天八公山的古稱。用八公山紫金石制硯,始于漢,盛于唐,後來因為連年戰亂不絕,曾繁盛數百年的八公山一帶逐漸淪為蠻荒之地,以後的各個朝代對紫金硯開發漸少,到明代已經珍貴得成為進貢皇宮的珍品,到清代則絕跡了。直到近幾年,八公山區政府在繁榮文化的努力下,依據歷史文獻和少量存世的實物,聘請雕硯名師進行重新開發,紫金硯才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壽縣境內的八公山,蘊藏著大量獨特的天然石種——紫金石,石色赤紫而質潤澤,直地潤澤特別能發墨,雕琢之後又別具美感,成為書法與收藏家的最愛。經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實驗室取樣分析,紫金石含鈣量很高,而且含有鍶、鉬、鉀、碘等多種礦物元素,兼具了“質堅、潤澤、發墨”三美,該石又有紅、黃、紫、綠、青、赭、黑等色,可分為紫金、魚子紅、月白、黃金帶、紫金帶、花斑、蟹殼青、金黃、碧玉、墨玉、黑子等十一種之多。雖然現代人書寫方式已經不靠磨墨毛筆,紫金硯卻依舊是收藏家的最愛,遠從日本、韓國、港台特地來壽縣購買收藏的買家眾多,已經成為當地最經典的特產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