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所有世界遺產的選出,都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來投票開會決定的,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


安徽有兩大知名的世界遺產:黃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皆位於黃山市。『登黃山,天下無山』,唯有見過黃山的奇境,才明白天下群山皆失色。黃山在199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驚艷世人,如詩如畫的奇景,絕對是安徽旅遊第一個必去的重點。

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1999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裡完整保留了上個世紀已經消失的徽派民居風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甚至供水系統,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西遞、宏村甚至還成為電影『臥虎藏龍』的拍攝取景地。

黃山 西遞
宏村
徽文化
文方四寶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文書工具,但這四個中國文化獨有的寶物,卻很少人知道來歷。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徽墨

徽州的績溪縣、屯溪區、歙縣三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的造型美觀,製作技藝複雜,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獨特的技巧,密不外傳。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的地球墨,就是歙縣墨店的珍品。徽墨在工藝上不停創新、發展,開發了新的品種,像是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使得徽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了。

歙硯

歙硯硯石發現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稍後,歙硯即名聞天下。歙石石質優良,以雕刻藝術為中心,從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三大硯雕派別裡的歙硯,所屬的徽派則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充分表現中國藝術的精緻細膩。

宣筆

中國製筆歷史上有三個地方特別有名,其中安徽宣城所產的宣筆便是其中之一。宣筆產於安徽宣城,又名『徽筆』。秦將軍蒙恬南下時途經安徽省涇縣一帶山區,發現這裏兔肥毫長,便以竹為管,在原始的竹筆基礎上製成改良毛筆。宣筆的製作工序十分複雜,從選毫到製成筆,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另外還有宣城特產的諸葛筆,流傳自南唐製筆高手諸葛氏,也是高品質的藝術品。

宣紙

宣紙由來傳說是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為了紀念他,想再創出更好的紙為師傅畫像,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露出一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終於造出宣紙。因原產安徽宣城而得名,現主要產於安徽涇縣。宣紙的發明和生產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主原料『青檀樹』是當地主要的樹種之一,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徽菜特色

徽菜的首要特點就是''重油、重色,重火功''。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爆、炒方式較少,第三個特點則是大量使用多種野生動植物,像是甲魚、野兔、鵪鶉、長江魚鮮…等,所以許多特色菜都充滿鮮美野味。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術,是徽菜廚師的功夫所長,也是徽菜能形成酥、嫩、香、鮮的原因,喜歡較重口味的人,一定會對徽菜回味無窮,如果想要吃點健康取向的徽菜,也可以選擇一些加入中藥材的藥膳,如枸杞子燉烏骨雞、冰糖燉百合、紫蘇炒瘦肉、沙炒銀杏果等等,品嚐徽菜另一種特色與風味。

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建築特色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規模勝似瓊樓玉宇,以顯示家族的昌盛。這些大祠堂,建材碩大厚實,以厚重大石板作臺階、名貴木材如銀杏等來組成祠堂,莊嚴肅穆,集聚出大家族的神聖威嚴。

關於三雕

『徽州三雕』指磚雕、木雕、石雕。始作於唐、宋,盛於明、清。從明代中葉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間爭奇鬥豔,是中國民間雕刻史上的傳奇。三雕使用的地方,正是徽派建築中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三絕』。這些古建築門樓、門罩等構件上幾乎遍飾精細的雕刻,用木、磚、石雕成,精雕細琢,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徽州磚雕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緻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簷、屋頂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就算經歷歲月風霜,卻更顯得滄桑迷人。

徽州石雕

石雕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牆、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歙縣北岸吳氏宗祠天井水池後壁上方,鑲嵌著一副石雕百鹿圖,一百隻山鹿由9塊石料雕就拼成,採用圓雕、透雕、浮雕技巧、栩栩如生立體感強烈,是絕佳的藝術品。

徽州木雕

徽州山區盛產木材,建築物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石結構,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藝人發揮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用於舊時建築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遍及城鄉,幾乎是無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從人物到山水風光都有;一般呈連續圖樣形式,亦能獨立成畫,並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

TOP